10/30 止觀法要 上課筆記

10/30 止觀法要 上課筆記
Photo by Benjamin Balázs / Unsplash

中部 八城經

慚:討厭惡行,尊重自己的榮譽和尊嚴,對不好的行為感到羞恥和厭惡

愧:害怕惡行,尊重體諒他人,擔心造成他人困擾麻煩。

慚愧讓人具備道德自律的能力。

無貪:不想要不執著任何東西

無瞋:有禮,慈愛,溫和,友善,不粗暴,不傷害,內心祥和。

中捨性:屬於中間的狀態。平衡,平等,屬於中間的狀態。

中捨心很重要,可以保持身心處於平衡的狀態,不會極端。

有的快樂悲傷痛苦,都是我們每個做的每個決定每個選擇的果報。就是自業自得。中捨指平靜,沒有偏愛,旁觀,平等的對待身邊的一切事物。

心處於一個平穩的狀態,持續下去,不需要急也不需要慢,一切都剛剛好。

    不過度關心在意一個人,也不過度忽略孤立一個人,用一直種旁觀陪伴的方式和他相處。

身輕安/心輕安:身不是指色身,指的是心識運作的結果,就是心所。身心的平靜,不會躁動不安,能夠破除心所和心的不安,安寧冷靜。修法時候,期待著訊息,神通,靈通,想看到聽到感受到定心以外的事物,那你就要放下那份期待,好好的去體驗,輕安,平靜,安穩,安寧的狀態。你真正要去體驗的是內心的平靜。

身輕快性/心輕快性:去除沈重,身心輕快的那種狀態。身心保持在靈敏,靈活的狀態,對於修行目標的反應才能夠反應。有人叫你,你能很快反應過來,我們修行目標有所變化的時候,我們才能反應過來。

身柔軟性/心柔軟性:去除僵硬 柔軟柔和的狀態,就是去除身心的緊張,繃緊,用力,保持放鬆。

身適業性/心適業性:直譯:身心適合工作的狀態,不是真的指去工作。而是我們的身心處於聽話,好用的狀態。我們要心平靜下來,他不平靜下來,該修法心又很混亂定不下來,該看書又沒辦法專心看書。心不適業就是心不在適合做這件事的狀態。身心適業性,我們才能成功的取得我們的目標。

身練達性/心練達性:健全,熟知熟悉一切的狀態。身心健全,沒有缺陷。破除心和心所的疾病,心病。像是猶豫不前,不相信這些,都是可以去除的。

身正直性/心正直性:不歪斜,不彎曲。對治的就是心的虛偽,奸詐,狡詐。心的欺騙,欺瞞性。

慧根:無癡 就是智慧。對於目標對象能夠知道它的本質,給予智慧之光,目標對象清晰地呈現在心中,向燈一樣照亮。我們表現出來的會是,對於目標對象的不迷惑。智慧的近因是作意就是或者是定。意思就是集中注意力讓心識運作一切,或者是修息定力

殊勝:超越無比的特別美好,受益,厲害。

心生色法:有些我們身體裡面的那些色法,它是由心而產生的

我們現在之所以能夠保持一定的動作、我們要行走、要說話等等,其實這些都是屬於心生色法。正是由於我們有心,這些心它的活動、心的那種運作、心的憶念,它可以產生很多的色法,這種色法就稱為心生色法。而心生色法給我們表現,我們能夠看得到的,就是我們的動作啊、姿勢啊,我們臉部或者是身體的表情、還有語言的表達等等,這些都是屬於心生色法。

如果一個人在禪修,禪坐的時候,即使連禪那心,它也可以產生保持一定姿勢不變的那種色法,所以這個也是屬於心生色法。我們最好的理解就是說,在有一類的色法當中,它是由心而產生的。心的產生的最主要表現就是我們身體的行為、我們的語言、我們的姿勢等等。如果沒有心生色法的話,那麼我們就不可能有動作的發生,我們的心就好像跟物質脫離了。正是因為有了心生色法,所以我們的身體才能夠有動作,我們的動作就是心生色法的表現。

那如果要辨識這心生色法,就是在實修的時候,我們也可以先進入禪那,從禪那出定之後,我們最好是進入第四禪,出定之後呢我們再看在『有分』這個地方,就是『心所依處』那個地方,我們在上一節課講到的,再辨識心所依處裡面共有五十四種色法。然後呢我們再嘗試要去動我們的手指,當你生起這個心念說:「我要動手指!」,當動手指的時候,你會發現到想要動手指的那個心念,這個是名法,心念它是從心所依處那邊生起。然後這些想要動手指的心念,會產生很多代的心生色法,這些心生色法很快就擴散到我們的手這個地方,然後呢這些心生色法很快就會帶動我們的手指在那邊移動。

如果我們想要走路的時候,在經行的時候,或在行禪,同樣我們也可以先辨識心所依處這裡的色法之後,然後我們再看心所依處生起的那些心,我們再起一個念頭說:「我現在想要走路!」,當這種心念一產生之後,它就會生起很多的色法,這些心生色法就很快就擴散到我們的腳部,然後腳部就開始邁腿、邁腳的動作,然後行走就發生。

在心生色法裡面它的風界是最強的,因為風界的作用,它是可以移動、運動的。運動是屬於色法的風界作用。而且以風界為主的心生色法,它又可以帶動我們身體裡面的其他業生色、時節生色跟食生色,於是就有了我們所謂的人在那邊走動。如果我們用修Vipassana毗婆舍那,用觀智來觀,其實只是一堆色法,這些色法很快就生滅,很快就生滅,但是由於有心生色法,它的風界很強,帶動其它被帶動的業生色法、時節生色跟食生色,所以我們感覺好像有一個人在走動。

當一個人在行走的時候,他應當如何培育觀智,修Vipassana毗婆舍那,在《大念住經》的義注裡它舉了一個例子,好像一頭牛,牠拉著車,然後在車裡坐著一個駕車的人,這個駕車的人是比喻心,那個牛就比喻心生色法,那部車就比喻成身體,所以當那個駕車的人打那牛,那牛就會走動,然後牛走動就拉動整輛車,因為有了這種關係,所以我們有了牛車的概念。人在行走的這個概念也是這樣生起的,由於有了心,心又有了心生色法,而心生色法又帶動了我們這一堆色法在那邊走路,然後我們說:「人在行走。」

辨識名色法是很重要

色法:物質界的因緣和合

心法:心靈上的行為,作用

初禪:有能力察覺  1.找到目標,貫注專注力 2.維持對目標的專注力,勾住目標 3.對目標感到歡喜 4.對目標感受到樂受。5.心專注在目標,與目標結合。  這五種禪支。

遍作相:我們選擇專注的事情目標業處

取相:禪相剛開始,定力開始加深的時候,出現像雲,霧,棉花,煙,煙圈

似相:定力更提升後,禪相越來越明亮,越來越閃耀,晶瑩剔透,甚至相太陽光,水晶,寶石

(名法)五蘊:色受想行識

蘊:聚合,每一蘊是很多組成部分的聚合

一種蘊的組成成分可能是不同類型的現像如愛與憤怒,或現象的不同,形式不同,如快樂得不同程度。

觀察的時候,每一種變化,成分,每時每刻發生改變,而且延續的長度有所不同。

愛的反面不是恨,是冷淡。恨是由愛扭曲變形的產物。真的不愛了,就不會在意了。

五種生理認知器官(感覺力,根):

眼睛的感光細胞:眼根

耳朵的感聽細胞:耳根

鼻子的感嗅細胞:鼻根

舌頭的感味細胞:舌根

身體的審理感覺感受細胞:身根

‧受:情緒,感官,外境和意識三個聚合,也就是接觸後,內心升起的感受,基本三種:苦受,樂受,不苦不樂

       冷,熱,情緒,直覺,藝術感受力,敏感度,受傷害。

 

‧想:對任何事物的感覺認知或心理認知的一部分,想法

 

‧行:驅動我們的行為、動作的心理活動。影響變化的聚合。

名法:受想行

‧識:人的感覺器官接觸到外部環境,所產生的識別產物,像是: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味覺、嗅覺,另外,還包括我們接觸到「感受、思想、行為」後所產生的「意識」。

名與色彼此依賴、互相依存。心無法離開身獨自存在;沒有心, 身體本身也不能做任何的事情。它們要互相依存,才能整體運作,能 動、能想、能說。名與色被比喻為綑綁在一起站立的蘆草:若一方被 取走,剩下的部分也會倒下。 精神、心識的活動會影響身體的情況,每一個心識活動都可以產 生色法,這些色法會散佈至全身,它也是支持身體的食糧之一。不同 的心識活動,所產生的色法,表面上看起來沒有差別,實際上並不相 同。心生色又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業生色、食生色與時節生色,身體當 然也會受影響。

色:外在的物質環境,摸的到、看得到、佔有空間的物質。地水火風,色,聲,香味,身體的感覺。

四界:四大種,也叫四大 ------地水火風

地:堅固,硬、粗、重、軟、滑、輕(身體,骨頭,肌肉)

水:流動、粘。(血液,汗水,大小便)

界:熱、冷,溫度

風:支持、推動。

白話:固體、液體、溫度、氣體

人的身體:

地大:骨頭和肌肉之類屬於地大

水大:血液、 汗水、大小便

火大:體溫

風大:呼吸及關節運動。

所造色:四大種所造成一切物質性的東西,依據四大而起的

業處:「工作處所」,修行法門,或修行時專注的對象

色業處:以色法作為觀察對象

名業處:以名法作為觀察對象

名色別智:辨識名法與色法為兩種個別組合的智慧

所緣:認識之對象,為心、心所法生起之因,且被其所執取者。

依處:感覺的感官基礎、媒介和對象

造作:心去做的行動。

思是慧解,念是修行